春游江淮请您来 | 庐江汤池:岁月的童话
我们需要在群体性文化心理层面,对守法形成积极的肯定和激励,对违法形成负面的评价和道德压力机制。
其四,守法社会的建设不能缺少行动者的主体视角,故有必要围绕着行动者的主观意识、客观能力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系统考察,避免因将守法对象和守法现象客体化可能带来的狭窄判断。[13]还有一些聚焦商业组织的研究发现,守法与否不仅是一种选择,还关乎是否有行动的能力,例如行动者拥有的知识、掌握的信息以及能够发动的资源等。
总而言之,守法建设的核心在于塑造符合法律预期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秩序,因而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当然,培养尊法守法的道德义务感在当下颇具挑战性。[12]同注[2],Robert B. Cialdini Noah J. Goldstein文。当然,分开来看,三个维度、七个要素是一个静态的分析框架,对于实践而言,需要看到这些维度和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和系统性。[8]从国家治理的整体策略上讲,守法社会建设也有助于发现我国目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挑战,并从社会的制度环境、运行机制和动员机制等方面,为如何建设法治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
再比如,国家正在推行的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既是一种制度建设,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机制建设。它们分别是:法律体系的指引机制,通过法律实施(执法、司法)所产生的威慑机制,以及社会环境的塑造机制。可以说, 苏俄宪法在中国的最早传播点是上海。
但是, 苏俄宪法并没有因为苏联宪法的颁布而失效, 因为苏联宪法规定的是联邦制, 苏俄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苏俄宪法仍是苏俄的根本法。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李大钊全集》和《陈独秀文集》, 所收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文章分别是351篇和181篇, 合计532篇。8《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宪法全文》, 张君劢译, 《解放与改造》1919年第6期, 第41页。刘绍周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盟》提到, 各自治共和国的宪法与俄罗斯联邦宪法相同。
42《苏维埃政权万岁》, 《布尔塞维克》1927年第11期, 第2页以下。[45] 1931年11月16-17日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并修改了梁柏台起草的宪法大纲初稿, 形成宪法大纲草案。
1925年党的四大通过的《中共第四次大会对于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宣言》有1次使用苏维埃。[47]中国共产党继续研究苏俄宪法的一个生动例证是, 1939年10月7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吴玉章致函立法委员张西曼, 代林伯渠向张西曼索要国民政府立法院出版的《各国宪法》等材料。27参见韩大元:《比较宪法概念在近代中国的演变》, 《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第74页。24按照时间顺序, 分别是1921年《俄宪说略》、1921年《世界联邦共和国宪法汇编》、1922年《世界联邦共和国宪法》、1922年《欧战后各国新宪法》、1922年《世界新宪法》和1928年《苏俄新法典》。
比较来看, 《世界新宪法》一书收录的苏俄宪法译文应该受到了张君劢苏俄宪法译文的影响。正如林伯渠在《由苏维埃到民主共和制度》一文中所言, 认为取消苏维埃制度即取消一切是不正确的。1953年12月28日毛泽东带领宪法起草小组3名成员陈伯达、田家英、胡乔木到达杭州。这意味着, 苏维埃是苏俄宪法的核心概念, 是理解苏俄宪法制度的基础。
(二) 苏俄宪法的历史遗产 苏俄宪法的颁布时间是1918年7月10日, 在五年半后, 即1924年1月31日苏联宪法颁布。48吴玉章:《为争取人民的宪法和民主权利而斗争---在延安马列学院的报告》, 载《吴玉章文集》, 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第195页。
第一阶段以1919年为起点, 依据是苏俄宪法译文的翻译和发表。46参见彭光华、杨木生、宁群:《中央苏区法制建设》,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第27页。
张君劢选择在创刊于上海的《解放与改造》上首先发表苏俄宪法译文, 与张东荪的私人关系或许也是重要因素。11两极:《俄罗斯宪法评释》, 《闽星》1920年第2期、第3期和第6期。《俄罗斯宪法评释》一文在该书目录上的标题和正文中的标题有所不同, 目录上的标题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宪法附评释, 正文中的标题是俄罗斯宪法评释。[34] 1924年8月1日《新青年》刊载陈独秀的文章《答张君劢及梁任公》。社会主义一词的拉丁文词根是社会, 后来人们使用它时, 把凡与社会相联系的思想、主张冠之于社会主义。斯大林建议中国制宪的主要目的, 是促使中共中央思考制宪的意义与时机, 加快解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四、中国共产党与苏俄宪法传播 中国共产党不仅宣传苏俄宪法, 而且积极实践苏维埃制度, 将苏俄宪法精神融入1954年宪法, 力求做到知行合一。据笔者考证, 最早完整翻译并发表1918年苏俄宪法译文的学者是张君劢。
由此, 该文开篇提到的宪法的全文, 经有人译成汉文, 指的正是张君劢翻译苏俄宪法文本, 逐条解释的也是张君劢苏俄宪法译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始成员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于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
[57]对于这两百多年的世界宪法史, 学术界的基本看法是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即近代宪法时代和现代宪法时代。张慰慈在张君劢苏俄宪法译文发表前就发表了专门研究苏俄宪法的文章, 当时将soviet译为劳农, 而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张君劢的苏维埃译法。
[49]谢觉哉是新中国法学界的先导, 1933年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起草劳动法和土地法, 1945年出任陕甘宁边区宪法委员会负责人, 1946年11月28日完成《陕甘宁边区宪法草案》。[39]10月31日《布尔塞维克》发表《中国共产党反对军阀战争宣言》, 要求统一中国, 造成新中国——工农兵劳动贫民代表会议 (苏维埃) 的中国, 一切政权归工农兵贫民代表会议 (苏维埃)。朱采真:《宪法新论》, 世界书局1929年版, 第1页。受苏俄宪法的影响, 中国1954年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体系中, 强调平等的价值, 如第85条规定平等权, 第86条第2款进一步规定妇女有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丰富了平等权的内涵。
苏俄宪法最先在上海、北京、广州和闽南地区传播开来。《闽星》与国内同类刊物相比, 介绍苏俄内容的比重是相当大的, 所占的篇幅比例也比较多。
1916年李大钊和田解等创办《宪法公言》, 期刊标题就含有宪法一词。19梁乔山:《俄苏维埃共和宪法评论之评论》, 《新群》1920年第3期, 第20页。
此外, 《闽星》分三期刊载了署名两极的《俄罗斯宪法评释》。此文虽然标题使用了苏联宪法, 重点讨论的实际是苏俄宪法, 对于苏俄宪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因共产国际总部设在莫斯科, 其主导者是苏联, 共产国际提到的苏维埃宪法自然以苏联宪法为模板, 而当时的苏联宪法是以1918年苏俄宪法为蓝本。继《解放与改造》之后, 有两份期刊全文刊载了张君劢苏俄宪法译文, 其中之一是《政衡》, 而《政衡》创刊于上海。苏俄宪法序言明确要求, 所有俄罗斯学校要研究该宪法的基本原则。[43] 1930年5月, 共产国际东方部书记处负责人巴威尔·亚历山大洛维奇·米夫在《中国的苏维埃运动和共产党的任务》一文中指出, 中国共产党应制定苏维埃宪法, 这部宪法不要完全照抄我们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宪法, 这是共产国际东方书记处关于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草案最早提出的指导性意见。
孙科的序言既强调宪法的重要地位, 又强调了三民主义的主体性, 还强调了苏俄宪法和五权宪法的暗合性, 认为欧战后新国家之宪法遂多社会主义之成分, 总理之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已预瞩及此。28立法院编译处:《各国宪法汇编》, 1933年版, 第1页。
55韩大元:《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 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第66页。商务印书馆1922年出版的《世界新宪法》一书也收录了苏俄宪法译文。
若要了解一国宪法制度和研究一国宪法学, 当以其宪法文本为基本出发点。这344种宪法书籍中, 专门论述苏俄宪法的, 如1951年《苏维埃国家法概论》、1953年《苏维埃国家与法权基础》、1955年《苏维埃宪法及其历史发展》、1956年《第一个苏维埃宪法》等。